以校友为新驱动力 搭建全员就业体系 推动“供给侧”改革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1-11 点击次数:1062
党的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毕业生能否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更是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直接反映。2016年以来,学校通过3次党代会确定了就业工作是“生命线、稳定线、感情线”的指导思想,将就业状况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和反馈干部教师工作状态的“镜子”,向“精准性”和“主动性”发力,构建“校院系三级联动、以院为主的全员就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校友资源为新驱动力,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双提升的同时,开创了学校工作新局面。
一、提高工作站位,转变传统观念,放眼全局谋划全员就业工作体系
全员关注就业不是全员关注就业率,各条战线聚焦就业的本质要求是,站在人才“供给侧”,密切关注就业环节反馈的人才需求动向,确保跟得上形势、找得准差距,保证能为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提供及时到位的支持。新时期就业工作并非校内某条战线的工作,必须站在全局高度谋划工作体系,做好顶层设计。两年来,学校班子凝聚共识,成立“全员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亲自部署推动,班子成员和有关单位部门打破壁垒界限,齐抓共管,广大干部教师更是全员聚焦,协同联动。随着体系搭建“三步走”的推进,全员就业氛围初步形成,校园招聘会的现场经常看到院系教师的身影,广大教师结合帮助学生争取机会的同时,通过企业的反馈调整培养方式和授课内容,部分专业实现了百分之百就业,学校综合改革和育人质量提升得以有力助推。
二、把握推进节奏,完善考评机制,多举措为实现重心下移提供保障
要对每位学生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关键要通过考评机制的完善激发院系的动力。为此,学校一是每年召开就业大会,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总结动员,阶段推进,要求学院自设目标,定期通报阶段排名和进展,用数据量化传导压力。二是将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挂钩,坚持“以销定产”,以此调控规模,建立起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机制。三是按照“一生一策”、重点帮扶和动态管理要求,逐一确认学生意向,分类建立数据库,尤其关注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就业。四是对院系就业情况逐一核查,严控就业率“注水”,确定不同就业形式的权重标准,推出校内“排名就业率”,据此确定了可以量化的考评体系和院系年度就业经费分配标准。围绕考评体系搭建开展的“第二步走”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学校将力争实现“院系就业评估常态化”和“评估结果与学院班子考核及津贴分配挂钩”,真正实现重心下移。
三、依托校友资源,完善市场分区,助力供需精准对接与校企融合
2016年起,学校在校友工作取得开创性局面的前提下,结合校友资源分布实行就业市场分区域管理,为全员就业注入了校友参与的新内涵。一是将校友办并入招生就业处,由校友办主任分工负责就业市场和校园招聘工作,拓展用人单位与挖掘联络校友同步推动,互相促进,转变了校企对接角度,激活了彼此亲情关系,实现了双赢双丰收。二是依托地方校友会建设区域就业工作站,以苏州和大连为试点,校友会指定专人负责学校在当地的就业市场拓展工作,通过校友会实现了与人才中心和用人单位的无间断常态化联络,同时不断反馈区域和用人单位需求,人才培养反馈闭环的建立成为可能。三是不断延伸与用人单位间的合作内涵,以校友为纽带不断强化并打造“校企共同体”,助推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和办学资源的拓展。四是着力提升校内招聘会的有效性,特别关注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前的沟通对接,越来越多的校园招聘由校友带队返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度大大提高。2017年9月至12月,在各地校友会的共同努力下,3个月时间来校招聘用人单位就达到1600家,为2018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两年来,学校越发体会到站在全局高度思考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全员就业至少包括两个维度的内涵:横向维度是全校干部教师包括校友都要关心并助力学生就业,包括主动了解学生意愿、教育引导精准帮扶、为学生创造机会推荐岗位等等;纵向维度是全员都要紧跟形势把握国家和区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立足学校定位动态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最终实现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下一步,学校将重点完善条件保障和就业考评机制,力促形成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及内涵建设等环节彼此联动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全员就业体系的搭建助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