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哈尔滨华德学院!

重要通告:毕业前夕警惕“求职陷阱”

2019-09-25 09:15 来源:哈尔滨华德学院 点击次数:427

2020届毕业生:

   当前,我校部分毕业生已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很多人已经提前到岗实习,大部分毕业生仍在求职中。在此特别提醒正在找工作的同学们注意,现在临近毕业生离校,一些黑企、传销组织等不法分子抓住毕业生急于落实工作的心理或帮助同学的同情心欺骗毕业生钱财或是诱导毕业生加入非法组织,甚至有些被不法分子操控的学生或社会人员也成为了诱导“新人”加入的“工具”,让毕业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上当受骗,对毕业生的权益、人身安全、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在此提醒广大毕业生们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以下内容请毕业生们详细浏览,并转告或转发给你的同学们,提醒他们注意!

一、求职 “陷阱”的一般特征

1)招聘单位是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单位,网上查不到或是网站过于简单;

2)打着正规单位的名义招聘,告知求职者的单位联系人、电话、地址与其说的单位名称不对应;

3)提供的职位胜任条件过于宽松工作简单,待遇丰厚,职位诱人但不符合实际

4)承诺的薪酬、福利等不符合市场行情

5)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出现收费环节或不正规的职业中介机构收取工作推荐费,实际每份工作应聘不成的结果是其安排好的,或是用临时工作冒充长期工作;

6)常年招聘,人数巨大,不是只为宣传就是骗子

7)招聘流程过于简化,尤其非学校提供,仅通过电话或视频面试就决定录用

8) “专业、人性化、温情”----也可能是高智商犯罪团伙的表现


二、常见的求职陷阱

1)“高薪”及其它承诺“陷阱”

高薪承诺:  含糊的月薪数字、有附加条件的高薪、高薪承诺多为口头协议;

福利承诺:一些单位口头上给求职者提供的福利承诺格外让人眼红,而实际上要兑现这些福利又有许多苛刻的限定;

职位陷阱:用一些头衔、位子吸引毕业生,等到了单位,才发现实际从事的工作与所谓的“职位”相差胜远。

2)合同陷阱

口头合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只是在口头上约定相互间的责、权、利;  

霸王合同——片面地从企业一边的利益出发,制订“一边倒合同” ;

生死合同——合同有关病、伤、残、死的保险条款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保证合同——企业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写入保证书并附在劳动合同上;

双面合同——与毕业生签订真假两份合同,假的应付检查。

3)试用期陷阱

“试用”本来无可厚非,但近年来,不少毕业生遭遇这样的陷阱:一些单位与很多毕业生签约,但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以各种理由辞退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更有甚者,还要求职者交纳一定数额的培训费。理由很简单,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就想用“无报酬”或“极低报酬”无偿使用大学毕业生这个“廉价劳动力”。

4)中介“陷阱”

奉劝毕业生不要到无营业执照和职业许可证的职介所去,一般应到大型劳务市场、人才市场求职,合法利益才能够有保障;而不合法的中介机构又会使毕业生陷入收费“陷阱”。

(5)传销“陷阱:

非法传销组织诱骗毕业生到单位面试实习或假意帮助推荐工作,实则控制毕业生的人身自由,让其帮助从事非法传销活动或是帮助他们引诱更多人进入组织。

6)抵押“陷阱”

一些企业收取求职者押金,或者以身份证等作抵押作为应聘的条件。

7)网络“陷阱”

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或假借其他单位网站行骗;在网上获取求职者联系方式,以多种方式行骗。

8)智力陷阱:借招聘窃取他人劳动成果(设计稿、作品等)。

9)培训陷阱:培训收费或招生宣传,培训结束不提招聘事宜或辞退。

  (10)其他非法活动宣传如打着其他公司名义招聘


三、维权的方法与途径

1)了解政策法规,认真学习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法》签订知识按时、按规定、依法签订《就业协议书》及《劳动合同》,注意附加协议与合同审核;

2)通过正规、可信渠道获取信息,谨慎审核用人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不要因为紧于落实工作而忽略资质审核或随意到岗实习;

3)简历注册尽量选择知名官方网站,合理设置网上信息的公开度,联系方式写在对应项内。此外不要轻易在网上注册个人信息,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4)求职期间有陌生电话打入要注意鉴别,提高警惕(核查区号及网上是否登记,将其给出网站与公司官网进行仔细对比)

5)异地求职,注意提前在网上查找单位地址、网站等信息,不要贸然前往,可请当地校友、朋友帮助核实,必要时留好求职地公安部门电话;

6)细致洽谈,慎重签订就业协议及其附加协议和实习协议,注意岗位、服务年限、社会保险、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

7)细心留意面试地点及收费等情况

8)亲戚、朋友、同学、校友的求助或主动给予的帮助也要仔细甄别;

9)求职期间,多与家人及学校老师交流、咨询;

10向新闻媒体投诉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时,可报告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在学校的帮助下寻求新闻媒体的帮助

11寻求法律保护据情况严重程度,可向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当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诉,或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控告或报案

12)如不慎上当受骗,要理智应对,不要强硬逃离,以免不法分子对自己造成伤害。要寻找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与家人、朋友联系,获取外界帮助或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