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工商学院就业创业信息网!

网上求职 “取巧” 谋略

2020-11-19 09:39 来源:黑龙江工商学院 点击次数:108

案例一 简历少人问津

家住南京的张翔希望毕业后回南京工作,因为学校地处苏北的徐州,而一些大型的人才招聘会多在南京召开。为此,他不得不经常坐车赶回南京,十分不方便。于是,他便萌生了在网上试试看的想法。

按照网站上规定的格式,张翔填写了一些个人基本信息,此外还要填写希望工作岗位的条件、工作的地区和薪水,以及外语、个人专长或特殊才能等。这让张翔仔细斟酌了一番。他说: “网上求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招聘单位只能从简历获得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然后才谈得上面试或录用。我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重点院校,但我的优点是动手能力强、做事认真,而且我还当过学生会干部,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我把这些优点全都写在简历中,可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注意。”

张翔的简历在网上挂了一段时间,但很少有人问津。他又试着给几家公司发过邮件,也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点评:网上简历要有特色。

写简历无疑是网上求职中的重要一步,而张翔平铺直叙的描述很难产生令人眼睛一亮的效果。写出出色的个人简历的一个原则是要有重点。不要忘记用人单位寻找的是适合某一特定职位的人。因此,如果简历的陈述没有工作和职位重点,或是把你描写成一个适合于所有职位的求职者,你很可能将无法胜出。

另一个原则是把简历看作一份广告,推销你自已。工作介绍不要以段落的形式出现,一句话即可;尽量运用动作性短语使语言鲜活有力;在简历页面上端写一段总结性语言,陈述你在事业上最大的优势,然后在工作介绍中再将这些优势以工作经历和业绩的形式加以叙述。

案例二 “广种”换“薄收”

为了能在网上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叶虹用搜索引擎找到许多网上求职站点。上面有许多用人信息,按地区按工种都可查询,相当方便。叶虹发简历时秉承“多多益善”的原则,对自己心仪的公司从经理级别的职位到业务员级别的职位一个不落地“全面发送”,觉得这样就可以增加保险系数。如果遇到特别中意的公司,在第一次发出简历没有面试消息后,她总会将简历重复发送一遍。

一转眼,叶虹上网求职已有一个多月,她遗憾地对笔者说:“我每天都上网查看我的电子信件,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只是害了‘单相思’,好长时间过去了仍杳无音信。”

点评:要有针对性地发送简历。

许多求职者与叶虹一样,认为网上的信息来得方便,所以“捡到篮里都是菜”,频频向招聘单位发简历。殊不知只求量的“广种”,其结果往往会是“薄收”。首先,如果不合“硬”条件的话在第一轮过滤条件时就会被刷下;其次,这样做会让人力资源经理认为你不明确自己的定位,缺乏明确的求职意向,不具备职业素质。所以,请把自己最好最适合的一点加以突出表现,有针对性地发送简历。

另外,尽量避免在三天之内重复发送简历至一家公司,这种行为很可能引起对方公司的反感从而过滤掉你的邮件。

案例三 拥有机遇 小心陷阱

大学毕业生小东今年的求职有些惊险。

为了能寻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小东不得不整天泡在网上。一次,他在某人才网上得知一家企业广告部正在招聘,曾经在报社实习过一段时间的小东感觉很适合,就将自己的简历通过电子邮件发了过去。不几天,对方就回信说基本同意小东的应聘申请,但得经过考察后,才能签订协议。小东欣喜不已。

过了几天,小东又收到该企业的 E-mail,并被告知,按照招聘程序,他需要先期交纳存档费、培训费、工装费等各项费用。为不失去这个不错的就业机会,心存犹豫的他最终还是将钱寄了出去。但在这以后,小东就再也没办法与该公司取得联系。200元对小东来说不是个大数目,却还是很心疼。他找到了当时求职的那家网站,却被告知该网站只负责登载招聘广告,不负责确认广告的真伪。甚至工作人员还问小东:“你的学历我们不是也无法确认吗?”

网络是未必真实的,但是小东那个时候才发现,原来虚幻是离自己多么近。

点评:多管齐下,了解公司的可信度。

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心主任马涛分析认为,网上招聘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空间,但是网上也存在着诸多陷阱,比如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等,这些都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以识别。

毕业生首先借助“多管齐下”的方式判断公司招聘的诚意,有些公司不止采用一种招聘方式,在网站、报纸、人才市场同时进行招聘,一般这类招聘的规模大,比较可信。其次在应聘时,一定要对公司的地址进行核实,以辨别是否是“皮包公司”。最后,我们在应聘时不仅要反复看清楚公司的营业执照,还需牢记不掏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