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做好新形势下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5-12-01 点击次数:364


绥政发〔2015〕3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5〕21号)精神,结合实际,现就做好新形势下全市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坚持扩大就业在调控经济发展上的优先地位。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市发改委、工信委、统计局、商务局负责,列第一位的单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的农区现代化为重点, 多领域、多角度推进产业发展,创新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结合“两大平原”现代化综合配套改革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战略,注重产品营销,在“卖得好”上聚集更多劳动者,支持电子商务向农村和农业延伸,创新农产品经营业态,带动就业增长。支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打造新的就业增长点,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结合“五大规划”实施和“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在引入要素、存量扩张、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上,注重吸纳就业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发挥和发展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挖掘第二产业的就业潜力。(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委、商务局负责)

      (三)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创建示范工作,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省、国家综合奖励。全面取消政府采购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歧视性规定,政府采购计划预算总额的30%以上应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其中小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适当提高职业中介机构介绍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就业的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标准。降低或减少小微企业获得专利的成本。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闲置专利向小微企业许可转让,向小微企业低成本或免费实施专利许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互助,帮助小微企业进行专利创业和专利二次开发。(市工信委、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人社局负责)

      (四)加强失业风险预防和调控。在我市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生产经营困难、向社会承诺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可以申请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稳定岗位补贴,用于单位及职工社会保险补贴。确需裁员的,应制定人员安置方案,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接续,裁员方案需经职代会通过。依据兼并重组政策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优先用于职工安置。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应对失业风险的就业应急预案。(市人社局、财政局、工信委、商务局、国土资源局负责)

        二、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五)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发挥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对新招用毕业年度大学生企业在6个月之内开展岗前培训的,给予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补贴;新招用毕业年度大学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社会保险补贴;对缺少岗位信息大学生,通过民营企业招聘周、大学生就业服务月、大学生就业服务周和全国大学生就业网络联盟联合招聘周等专项活动,介绍到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市人社局、财政局负责)

      (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工资待遇上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在机关工作的,试用期可直接执行定级工资,试用期满后工作2年以上不满3年,级别工资高定1个档次,满3年以上,级别工资再高定1个档次。在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也可直接执行定级工资,试用期满后工作2年以上不满3年,薪级工资高定1级,满3年以上,薪级工资再高定1级。单独组织边远艰苦地区县乡机关及公检法系统公务员招考,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一线执法岗位就业。根据基层需要,针对工作急需、专业性较强且员额不足的公务员职位,向高校毕业生适度放宽报名资格条件,鼓励报考。按规定落实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大力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三支一扶”计划,每年招募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服务期满、考核称职(合格)的“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招聘时,笔试成绩加5分,报考本人户籍地岗位的和期满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再各加2分。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事业单位时享受项目生同等政策,报考公务员时可报考项目生岗位。(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负责)

       (七)开发基层岗位安置大学生就业。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推进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工作,每年在基层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村)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农技推广、社会保障等基层岗位工作,解决好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基层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少数民族毕业生、女大学生、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市人社局、财政局负责)

      (八)支持大学生参加就业见习。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为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大学生提供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见习机会。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就业专项资金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予以补贴。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见习单位,当年的见习补贴标准由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上浮到60%。(市人社局、财政局负责)

      (九)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建立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制度,推动实现招聘信息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对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按规定给予2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免费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取消非应届毕业生调整改派环节,非应届毕业生可凭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就业协议或用人单位录(聘)用通知等就业材料,《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和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理报到和落户手续。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可参照高校专科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和创业鼓励政策。(市人社局、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负责)

      (十)强化人才聚集。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到我市企业以及急需紧缺人才的事业单位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合同的,用人单位按照分别不低于3万元、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市、县财政补贴支持。(市人社局、财政局负责)

       三、统筹做好其他困难群体就业工作

      (十一)努力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将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人员中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人员、登记失业6个月以上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失业人员、残疾人和高校毕业生作为帮扶重点,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提供就业援助服务。对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2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女满45岁、男满55岁就业困难人员(“4555”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定额社会保险补贴。按政策规定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的,自初次核定起享受期限累计不超过5年。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适度控制岗位规模,严格实行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使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使用就业专项资金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对初次核定享受补贴政策时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不得安排非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应优先保障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确保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除零就业家庭人员外,就业困难人员在同一困难状态下,只能享受一次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期满后,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其他失业人员就业促进政策。做好省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创办和推荐工作,并给予相应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扶持政策,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及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公示制度。(市人社局、民政局、财政局、残联负责)

      (十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围绕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特别是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民。组织劳转协会、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能人等市场主体为农民提供对接服务,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鼓励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赴俄开展粮食、蔬菜种植和营销,扩大对俄劳务输出。在实施征收土地时,要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明确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具体措施,要优先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市农委、人社局、财政局、商务局、国土资源局负责)

      (十三)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在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时,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定向考录退役大学生士兵,考录数量为当年符合条件退役大学生士兵人数的10%,基层专职武装干部要全部在退役大学生士兵和转业军官中招录。在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应安排不低于当年招录计划的20%招收退役士兵,重点面向退役大学生士兵。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在招收录用或者聘用人员时,应安排不低于录(聘)用计划10%的名额招收符合录(聘)用岗位要求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相关企业对招收的退役士兵开展岗位培训的,可使用就业专项资金给予培训补贴。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职位的,在军队服现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服现役年限计入工龄。(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负责)

        四、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十四)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职能建设,开展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管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并发放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失业保险经办等公共就业服务。将职业介绍补贴和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补助合并调整为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按照绩效管理原则,向社会力量购买基本就业服务。(市人社局、财政局负责)

      (十五)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就业服务上的应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和标准化。建立完善就业信息监测平台,联网发布各类就业信息,稳步推进就业信息共享,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利用政府数据开展专业化就业服务。(市人社局、财政局负责)

      (十六)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县级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整合为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社会提供统一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管办分离、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明确划定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逐步把经营性业务转由服务企业实施。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市编办、人社局、财政局负责)

      (十七)加强职业培训。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机制,政府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培训服务,将享受培训补贴人员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补贴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重点组织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创新职业培训模式,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培训机构开发和实施职业培训包教学,支持企业以新招用青年劳动者和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发挥企事业单位主体作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培养重点产业急需技能人才。引导鼓励劳动者利用互联网、众创空间以及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网站参加网络创业学习和培训。(市人社局、财政局负责)

      (十八)完善失业登记办法。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可以到常住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免费申领《就业创业证》,作为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凭证。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登记失业的各类人员提供均等化服务,有针对性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推进符合条件的外来劳动者与当地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就业援助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就地就近免费申领《就业创业证》。(市人社局、财政局负责)

      五、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将就业创业工作目标任务、政策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资金投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纳入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各地要设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充分发挥作用,研究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各项目标完成。(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负责)

      (二十)做好资金保障。各地要根据就业需求、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就业创业相关资金,满足本地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场所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性支出的比例。将市、县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和县级以下(不含县级)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市财政局、人社局负责)

      (二十一)注重宣传引导。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积极的就业政策,宣传促进就业的企业典型、自主就业典型和为促进就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典型,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强化“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就业理念,鼓励劳动者积极投身基层一线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对在就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负责)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切实转变职能,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确保各项就业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绥化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1日